年底的一波吃饭行情,让饥渴了一年的公募基金如饮甘露,不仅业绩大面积转正,基金经理的心气也随之激扬起来,熊了数年的股市,也依稀看到了牛的身影。但笔者认为,即使牛市真的来临,基金业的瓶颈期,也非一场牛市就能摆脱。
不可否认,在这波反弹中,基金反应迅速,加仓迅猛,较为充分地享受了反弹成果,表现优于阳光私募等竞争对手。但归根到底,基金赢在了战术而非战略。如何让类似的成功可以复制,恐怕是更值得行业总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进而让公募基金展现出在股市中超越竞争对手的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行业走出瓶颈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指引下,今年以来行业制度变革剧烈,基金公司的战略选择骤然增多。应该说,丰富的业务领域是资产管理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基金公司多元化发展。但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拓宽业务领域只是多了选择,并不必然引导行业脱困。行业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打造核心竞争力,长自身所长。
笔者认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资产管理,特别是股票投资上。一方面,行业自诞生以来就专注于股票投资,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投研经验;另一方面,同阳光私募、券商 、保险等竞争对手相比,基金的优势在于专业性与系统性结合,既具有较好的平台,又专门“吃投资这碗饭”,还具有相对更长的积累。因此,公募基金有理由也有条件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当然,如何展现专业投资能力,始终是业内人思考的问题。换句话说,如何让把握年底这波吃饭行情的案例,由偶然变成必然,或许才是行业脱困的钥匙。就笔者近年对行业的观察来看,提高投资的科学性,是不少基金公司尝试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对基金业绩进行归因分析,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优化投资组合,改善投研流程。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以量化分析辅助主动投资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有效手段。一家基金公司的海归高管曾告诉笔者,一个基金经理会花大量精力在挖掘股票上,但一旦买入,他就不再敏感了,很少会考虑一只好股票与已有组合的关系。“定性的方法无法解决。但在国外,基金公司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实时风控,进行组合优化。”随着国内基金公司循着类似的道路越走越远,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手段将越来越科学,或许,这将成为提高基金业绩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