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功能 提品质 兴业态
聚人气当好中小城市建设样板
报告摘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城乡统筹,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久久为功“强功能、提品质、兴业态、聚人气”,打响城市品牌,当好中小城市建设样板。
区域协同
推进城市发展
坚持主辅联动、连片发展。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持续做强中心城区,推动辅城特色发展,重点发力“两区一走廊”,做强晋东新区,做优高铁新区,做活世纪大道创新活力走廊。
截至目前,晋江国际鞋纺城正式开业已满一年。目前,这座专业新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但随着商户的入驻,以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市场的繁荣正渐入佳境,引领晋江鞋纺产业转型升级开启新的征程,也掀起了建设晋东新区的新热潮。
国际鞋纺城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统筹周边区域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将助力晋江从“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转型升级,形成鞋纺专业市场、总部商务区、商业休闲区、现代工业园区之间的联动互补,打造智慧新区、产业新区、生态新区“三位一体”的晋东新区。
下一步,晋东新区将突出环湾向湾,坚持产业引领、配套先行,主动对接泉州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布局,打造功能完善、产服一体的转型升级样板区。
区域协同才能推进城市发展,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融入环湾、对接闽西南,抢占泉州环湾城市制高点,打造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要节点城市。
内外兼修
提升城市品质
统筹考虑“食住行、医教养、游乐购”全链条,既提升城市颜值,更丰富城市内涵。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加快东部快速、二重环湾、双龙路西拓等道路建设,打通高铁南站进出城通道,丰富路网支次干道,改造一批堵点节点,建设一批医教文体、城市家具、过街通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调布局,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百姓跑。
品质城市,要凸显文化、体育基因。晋江将运用现代手段做好古厝古村落、文物古迹、非遗资源的保护开发,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启动市艺术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加强世纪大道沿线文化场馆联动,形成集聚效应。持续做精“大美晋江”等文化惠民工程,创造更多文化精品;做足“体育城市”文章,做强一批赛事IP,大力发展民间体育,激活城市运动细胞,推动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让晋江“既有诗和远方,又有运动健康”。
城市既要精雕细琢建,更要细致入微管。在精细化管理上,晋江借助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健全“大城管”“大联动”格局,全力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强化刚性制度约束,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构建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常态化治理格局。同时,推动多元化运营,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盘活城市资源。
乡村振兴
谋划发展新篇
晋江城市发展的短板在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根本的是人才反哺。人才在哪里?晋江启动“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将选才重心瞄向了从村庄走出去的“晋江商人”,为吸引他们回乡担任村干部,晋江在全国率先创设乡村(社区)治理人才认定机制,给村党组织负责人评起了“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大幅提高岗位津贴、政治待遇,并给予子女择校就读等照顾。
磁灶镇大埔村党委书记吴金程被认定为晋江特级乡村治理人才,他通过组建治安巡逻队、制订村规民约、进行旧村改造,将原本破败混乱的大埔村,治理成民风淳朴、富裕安宁的花园式村庄。目前,已有55人被认定为乡村(社区)治理人才。
突出“党建+人才”理念,晋江市财政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奋蹄马”行动,通过共同组建联合党组织,晋江每个薄弱村都有1~2个“领头雁”先进村结对帮扶,形成了人才资源共用、以强带弱的“两翼齐飞”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和城市都要发展好。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多管齐下富民增收,引导村集体经济项目化运作经营,让百姓口袋更殷实。加快城市反哺乡村,鼓励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回流农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在人居环境、乡村文化、村社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不同领域,分类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同时,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记者_陈维曦 蔡斯洵 陈巧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