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
晋江历来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之一,对外交通贸易盛极一时,也是文教昌明、人才荟萃的文明古邑,素享“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美誉。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多元的文化交融,滋养着一代代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晋江人,也造就了星罗棋布于晋江大地、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古厝。这些古厝,已经成为晋江的乡土地标,成为闽南一道让人驻足惊叹、流连忘返的绚丽风景。
晋江本属古闽越地。随着大批中原汉人南迁,与闽越人接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人既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文化,也继承发展了闽越人的海洋文化。闽南民居建筑多承袭中原传统,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具备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色。以晋江传统古厝为代表的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表现出晋江古厝的特有风格。
晋江先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灵活运用,创造出不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厝,形成了晋江古厝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有传统的“皇宫起”大厝,有沿海地区装饰牡蛎壳的“蚵壳厝”,花岗石结构的石构厝,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撞房子与土结厝,还有近代以来中西合璧的小洋楼。
明清时期的晋江古厝,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具备下落、顶落及左右榉头合围成天井的布局,才称得上完整的大厝。这种双落大厝,在晋江最为常见。再简单一些的是省去下落,形成三面围成的合院,称“三间张榉头止”。再大的大厝,可以有三进以上,但很少超过四进落的,一般只横向发展,增建东西护厝。
大型的古厝还在一侧或后面附建花园、书房等,布置假山、水池、亭台,莳花种草,一派自然气息。安海的七房施大厝、陈清机宅,西园的王起教宅等,都附有大小不同的花园。
晋江古厝最典型的代表是宫殿式大厝,它中轴对称,以厅堂为核心,以廊道、天井等组织院落,创造了不同情趣的生活空间,外观严整有序而对次分明,古雅堂皇又生动和谐。官僚、富商的规模庞大的古厝,往往占地极广,连接成片,排列齐整,极具气势。如东石玉记古厝群。
近代以来,为了增加、改善居住空间,常将顶落边房或五间的前半间、榉头或突规的后段建成两层的阁楼,也称为“角脚楼”。因为遵循余音绕屋顶不得高于顶落正脊的原则,所以将屋顶分成两段。突规、榉头的角脚楼前部多做成平屋顶,作为晒台、凉台,也有的在二层角脚楼前附以开敞的亭榭,以资远眺、休息、纳凉。这些装饰华丽的亭榭俗称“小姐楼”。如王起教宅,在左突规处建“梳妆楼”,前面缀以小亭。民国以后,角脚楼高度增加,超过大厝正脊,如三埕排,突规建成二层的楼阁,称为双阁楼。陈清机宅在左突规前端建二层“枪楼”,开圆窗,设枪孔,以资瞭望、防卫。
闽语云“海者闽人之田也”,海中所产也可以用作建筑材料。除了海礁石用来堆砌园林假山外,牡蛎壳捣碎后可以用作添加材料来装饰墙面,近代兴起的水刷石技术,经常用牡蛎壳碎片,远看与石材无异,济水楼、济阳楼等近代洋楼中就可以见到。牡蛎壳还可以用来砌墙,在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晋江沿海一带保留着许多牡蛎壳砌成的蚝壳厝,以晋江入海处的陈埭仙石的蚝壳厝最为典型。
中国南方民居尤其是闽南民居偏爱装饰,晋江古厝中装饰之风颇甚。晋江物产富饶,部分古厝主人生活富足,因而有余力将古厝内外大事装饰。泥塑彩绘、彩陶、剪粘等是古厝中经常使用的装饰手法。
晋江古厝都在正门的石匾上醒目地镌刻厝主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祖源。门联还常以厝主的名字或楼名置于对联首,叫“冠头联”,以示光宗耀祖。
(记者 陈弘毅/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