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的外资企业获得一份“大礼”,即外商被允许以独资形式投资高铁、石油勘探、盐业、航空运输销售代理等19个领域,这些措施有利于营造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标志着自贸区开放政策推向纵深。那么,自贸区19个领域允外商独资对自贸区经济是否会产生负面效应?
笔者认为,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稳增长的局面下,借助海外优质资金的力量成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之一,此次允许自贸区外商以独资形式投资高铁等领域,表明了未来外资参与我国基础建设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利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首先,上述19个关键领域允许外商独资,这正是外商多年来真正想要的。外商就有积极性把它们在发达国家的工厂搬迁至自贸区,自贸区也将掀起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在9月26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表示,上海自贸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一年来新增市场主体的数据,超过前20年保税区所有企业的总量。初步统计,上海自贸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其中外资企业有1677家,占13.7%,而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
笔者认为,虽然外商独资使这些领域内正在迅速成长的中资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可能会让中资企业处境困难,但是外商进入以后也会带来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新管理模式等,剌激自贸区内的中资企业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创新经营机制与管理理念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使中资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如此,自贸区内的部分中资企业甚至有可能跻身于全球同类企业的前列,诞生一批世界民族品牌。
其次,对自贸区而言,需要解决的不是开放过度的问题,而是开放不够的问题。
所谓中国资金短缺现象已经不存在,因而不需要更多外资的说法,是不了解中国引进外资的背景。事实上,解决资金缺口并不是中国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外资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解决了资金缺口,而在于其推动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纵观国内各行业,可以发现,外资进入越深的行业,制度建设越好,行业管理也越规范;相反,对外资限制越多、管理越谨慎的行业,问题也越多。
笔者认为,目前自贸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制度转轨,经验证明,单纯依靠内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自贸区必须让更多外资以其喜欢的方式进入,才能形成更大的改革推动力。
最后,对于外资以独资形式投资石油勘探等领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中资企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不会形成外资的寡头垄断。
中资企业自身创造力强,在与外资竞争中善于学习和提高,可以全方位地提高中资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很难压制住自贸区的中资企业。此外,外资对自贸区内19个领域的控制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构成对自贸区的产业安全威胁。从总体上说,自贸区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管住”外资独资,不必因为担心垄断之类的问题而排斥外商独资。
(包兴安)
厦门自贸区申报将以保税融资租赁为突破 2014-06-23 | |
发改委:应积极稳妥推广自贸区 2014-06-11 | |
FTA账户规则公布 上海自贸区加快打造商品交易中心 2014-05-26 | |
保监会支持自贸区首批细则落地 简政放权为主 2014-05-20 | |
中国保监会发布支持上海自贸区三项举措 2014-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