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最大的几家银行
找到了将贷款相关损失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新办法:向它们自己出售不良贷款。
据银行管理人士称,作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始向其投资银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贷款,之后这家子公司将对这些贷款进行重组,希望能回收高于其收购贷款价格的资金。
由于该投资银行子公司对这些不良贷款的收购价预计将高于外部投资者,中国银行(就可以计入相对较少的贷款损失。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的会计制度,在这些不良贷款被出售后,就不会再被计入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根据西方会计制度,此类公司内部交易通常不能被认定为出售交易。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周三在该行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行在今年要打一场资产质量保卫战。他说,中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业高管称,四大中资银行的其他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考虑类似的策略。在经济放缓之际,这些银行也要应对问题贷款增多的潜在状况。
一些分析师认为,该策略可能会令外界再度质疑,中国公司是否在人为地使账面状况看上去比实际情况更加健康,正如一些批评人士长期以来所指出的那样。
标准普尔公司的分析师廖强表示,这一想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贷款,从理论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市场已经认为不良贷款水平必定会上升。
投资者已对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感到怀疑。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多数中资银行目前的股价都低于帐面价值。分析师们认为,中资银行的股价已经消化了有关其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这些银行目前为止公布的1%一线水平这个观点。中国北方一家国有银行的风险高管表示,中资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面临粉饰帐面的压力。
据银行业高管和分析师表示,中资银行目前为止常用的一个策略是在贷款到期时对贷款进行展期或修改。但这一被批评人士称作“拖延和伪装”的策略正引起分析师和银行投资者的警惕。他们警告称,这一策略或许会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并且可能会限制中资银行通过放贷来提振疲软经济的能力。
为了应对2008年开始打击西方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此前掀起一波放贷潮,近年来中资银行的贷款规模因此扩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今年可能难以实现7.5%的增长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可能会有更多企业在偿还贷款时面临困难,中资银行可能不得不向经济注入更多信贷。
中国银行业高管称,银行监管机构也注意到,银行进行贷款展期或其他方法来压低坏账水平,并在过去一年中要求银行仅对资质良好的借款人以及可行项目的贷款进行重组。受此影响,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本周均披露,去年重组贷款总量下降。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是首先公布2013年业绩的两家主要中资银行。
截至2013年年底,农业银行的重组贷款总额为人民币104亿元(约合17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16亿元。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央行的重组贷款总额为人民币81亿元。低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05亿元。
截至去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占该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22%,低于2012年末的1.33%。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0.96%,与2012年末的0.95%基本持平。工商银行去年末的不良贷款比例为0.94%,2012年末为0.85%。
农业银行在2013年年报中称,该行去年对不良贷款创新了处置手段,并将不良贷款冲销额增加了一倍。该行没有提供更多细节。中国银行去年的不良贷款冲销额也增加了一倍,至人民币91亿元。
中资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通常是将其卖给外部投资者,比如中国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包括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去年11月份上市)在内的此类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了丰厚的利润。这些公司以很大的折扣从银行手中购入不良贷款,并能收回超过收购成本的资金。
某大型国有银行一位高管称,现在,中资银行正在从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获得啓发。这位主管说:如果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藉此赚钱,我们为何不能?据中国银行高管说,去年初上任该行董事长的田国立曾于1999年4月至2010年12月供职于中国信达,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最近开始利用旗下的投行子公司来处理不良资产。
中国银行高管说,根据这一新策略,旗下投行子公司可能需要向一个陷入困境的项目注入更多资金,使其之后能够偿还贷款。
北京私营投资公司君投资本管理中心(Empir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长彭俊明称,挑战在于,如何挑选对的项目来予以支持。
(责任编辑: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