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伊利集团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公司在上海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国内第一个同时进军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乳品企业。这已是伊利集团年内针对海外的第三次“出手”。今年4月,伊利投资11亿元至新西兰奶粉项目;7月,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而近日,市场上有关原奶供应紧缺、奶价上涨的消息不断。伊利集团和斯嘉达公司的合作也可以看做是中国乳企寻找海外奶源缓解“奶荒”的新举措。
多因素导致“奶荒”
根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显示,自2012年9月以来,全国生鲜乳价格已连续14个月上涨,到10月份已涨至3.84元/公斤,再创新高。
据了解,由于今年8月中下旬“奶荒”致奶价急速上升,平均原奶收购价由去年3200~3300元/吨涨至3900~4000元/吨,像三元、光明和新希望
等拥有规模牧场的乳企收奶价甚至从4000~4100元/吨涨至4800~5000元/吨,这令不少乳企都不得不减少生产低价产品或提高终端产品价格来缓解成本急升带来的压力。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瑜对此分析称, 2013年气候是导致“奶荒”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全球最大奶源基地的新西兰在2013年2到4月陷入干旱危机,新西兰政府5月曾宣布,占新西兰奶制品生产总量46%的北岛北部地区正经历70年来最严重干旱,干旱重创畜牧业,导致产奶量减少。在国内,7至8月份以来,北方个别地区出现干旱天气,牧草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奶牛产奶量。
此外,导致“奶荒”的原因还有大量散户退出和新西兰原料粉被禁止进口。2012年,大部分国内乳企和几乎全部洋奶粉企业作为奶粉原料的大包粉,几乎有70%都来自于恒天然。今年8月恒天然爆出肉毒杆菌事件后,国家暂停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奶牛养殖成本出现上涨,但是奶源价格并未提升,加上国家推行规模化养殖,散户养殖没有得到扶持,不少奶农杀掉奶牛。今年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进度较慢,同时乳企为了减少成本,采用进口奶源,而非自建奶源,使得国内养殖业遭遇严重挤压。
国内乳企多渠道缓解“奶荒”
面对持续已久的“奶荒”,有资深乳业内人士表示,不必过分解读,“奶荒”实际上为暂时性现象,经过一年的调整之后,“奶荒”即将过去,预计在今年底到明年初,市场供需即将恢复平稳,乳业依然是值得全面看好的行业。
首先,干旱气候即将过去,南半球正逐渐迎来雨水丰沛的春夏季节,新西兰等国外奶源地即将进入更好的产奶期,同时随着秋季温度的变化,国内奶牛的产奶量也将上升。
其次,国内奶源生产能力将加大释放也将有助于解“奶荒”。根据国家统计数字,2012年我国进口奶牛多达12万头,经过一段成长期,现在大部分奶牛已进入泌乳期,开始为市场提供原奶。更为重要的是,诸多奶企在2011年和2012年投资建设的牧场也将开始投产,为企业提供更多原奶,如伊利、辉山等巨额投资的大型牧场将发挥更明显的作用。
第三,有关新西兰进口奶源的优惠政策也将对缓解“奶荒”发挥一定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明年初中国将享受新西兰相关奶产品新一年的进口配额,由于免税因素作用,进口成本将显著降低。新西兰作为中国最大的奶粉出口国,将在中国乳企的全球产业链条上贡献出更多上游资源,与新西兰取得战略合作的乳企将会直接受益。
此外,随着国内生鲜乳价格连续6月快速上涨,中国乳企加大力度寻觅境外奶源。“继新西兰建厂、与美国第一大乳企DFA展开合作以及参股辉山乳业之后,伊利股份
又一次布局奶源。”中信证券
食品
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黄巍表示,奶源布局均衡有利于成本控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伊利集团此次联姻的斯嘉达,其所在的意大利是液体奶输出国,目前的原奶价格仅3元每公斤左右,远低于国内平均4.5~5元的水平。
另有消息称,光明集团正与以色列最大的乳品制造商特鲁瓦就并购事宜进行接触。据以色列当地媒体报道,这笔收购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之前,光明乳业
还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
(责任编辑: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