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团省委、省青联调研广东青年领军企业发展需求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中面临着资金缺口,需要融资方式补充资本。其中,近10%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另外59.3%的企业表示“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另外还有18.5%的企业虽然资金充足,但仍“希望提高资金效益”。无需融资的企业仅占12%。
然而,面对“目前,企业在多少家银行有授信额度”的问题,高达18.5%的企业表示暂无获得银行授信额度,48.2%的企业认为当前银行授信额度不足。
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表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新兴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但现实却是,虽然银监会已通过放开中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贷款额度“两个不低于”、鼓励中小企业金融债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银行也开始转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细微个性化需求一直难以被满足,在面临融资门槛高、融资贵问题的同时,又碰到更严峻的新型知识产权、资产无法抵押的新难点。
专家建议,针对创新型企业,政府应加强引导,可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打通产业链,引入风险补贴、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等方式,为企业增信,绕开抵押“老”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黄倩蔚实习生傅宇博丁贝贝
总策划:王垂林陈广腾
策划统筹:郭亦乐段功伟谢思佳吴哲
新媒体统筹:张迪
困境
“无物抵押”难题困扰新兴技术企业
近年来,一直从事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发的韩义带领其广州茂腾信息科技公司进入了“云管端”智能网络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新领域,经过两年的铺垫和筹备,目前茂腾已经与万科达成合作,开发房地产物业网络构设和云端管理解决方案。
让茂腾创始人兼董事长韩义无比激动的是,经过两年的铺垫培育,未来一年企业即将迎来业务爆发式增长。
“我们现在针对新的楼盘和物业达成协议,由我们投资建设网络,建成后向三大运营商收取租金并与其分成,由我们公司控制末梢网络并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经过两年的摸索,目前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广东只有我们在做。”韩义对记者表示,按照旧的模式,一栋楼里面的网络中国电信建一套,中国移动建一套,中国联通建一套,但其实最好的方式是交由第三方进行投建,然后让业主能够自主选择网络接入的运营商。
这个模式得到了工信部和通信局的大力支持。2012年6月2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扶持民营资本实质性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广州茂腾信息科技也开始大举投放资源到物业网络通讯业务和虚拟运营商项目。
“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年底突破2万用户完全没有问题,几年后可以争取到百万用户。”韩义表示。
然而,资金难题卡住了茂腾高速前行的双轮。
经过两年的铺垫,茂腾信息科技遇到资金瓶颈难题。由于项目一次性投资较大,虽然收益回报率特别高,但盈亏周期也较长,后续发展资金难以跟上。“我们从今年开始在资金上碰到很大的压力,上半年资金缺口就有2000万。现在陆陆续续有很多物业、房产公司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机器虽四肢和躯体完备,却独缺更多血液来驱动,我们着急得不得了,非常担心错过了最好的市场扩张期。”
如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广州茂腾信息科技从启动到现在一直以来都是靠自有资金在发展。用很多企业家的话来说,跟金融机构打交道不多,一直也怕接触金融机构。
“今年才开始跟银行接触,但很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银行认可的标准抵押物,我们也有购置一些机房、设备,但这些银行都说没法评估。如果只用信用贷款,最高额度又只能贷几百万,与我们的需求并不匹配,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资金缺口的难题生生拖住了茂腾的步伐。
韩义表示,今年的2000万缺口只能靠自身其他业务利润努力凑上。未来的资金,现在也尝试跟风投接洽,但出于对创业团队的承诺和未来经营方向的掌控,他们并不希望在当前的爆发上升期通过稀释股份来解决资金问题。
现状
融资门槛高让部分企业转向收租
事实上,不仅仅是茂腾信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出现资金瓶颈,这是当下广东创新型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坎。
前段时间,在省青联、省银监局联合举办广东青年领军企业融资座谈会上,不少青年领军企业反映,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不可及”——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任度较低,一些高新企业即便具有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和良好发展前景,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难以找到合适的融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临这些问题的不仅仅是高科技和文化等“轻资产”创新行业,不少拥有固定厂房的新型制造类企业也被难倒,固定资产评估过低,让不少制造企业的融资路也走得好生艰难。
从事大型体育场馆音响设备的广州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锐祥说,由于融资难融资贵,企业再发展后续资金缺乏,广东有部分制造行业高新企业开始“弃主业,投奔房地产收租”。
“虽然房价涨了,但是制造行业物业的评估价值却一直偏低。我们买地建楼一个亿,但是向银行能贷到5千万已经很好了,这无疑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王锐祥表示,由于收租好过做企业,有些企业索性就将厂房出租,“现在整个行业里面就有这样一种风气。”
新企业遇到的难题还不止于此。据记者了解,按照目前的贷款利率通行标准,企业利率为月息0.6%,折合一年期年化利率7.2%左右,中小企业贷款要在此基础上上浮30%,近10%的贷款成本挤占了新成长企业的利润空间。融资过程中,各种银行收费项目,担保费用,抵押折价,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负担,减少了融资的资金利用率。
不少企业还反映,银行的贷款方式不够灵活,特别对于一些本身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经营产权,发展前景可观的高新科技类企业,无法利用其既有的产权资源获得融资,如茂腾当前遇到的难题。此外,到期整贷整还的形式,给企业流动资金和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不符合创新型企业的经营特点。
面对创新企业的集体“诉苦”,银行方面却表示:“银行也很为难”。
“我们也很希望贷款给中小微企业,银行也有盈利需求,尤其不少企业有着良好的成长前景,利润高增长快。但很多时候企业财务不全,与银行往来也少,抵押物又不符合银行风控标准。在不了解企业的情况下,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只能拒绝部分申请。”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商业银行来说,信息对称毫无疑问是风险控制中最重要的。
渣打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吕志坚建议,企业最好从初创期起就养成与银行良好的互动习惯,如日常支付结算、企业流水等最好通过固定合作银行,注意累积良好的历史记录,除此以外也要培养良好的贷款记录,不要等到急需大额资金时才迈开与银行沟通的第一步。
对策
企业或可“抱团取暖”降低融资成本
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老难题”再一次拦在了创新型企业与银行之间。对于大部分创新企业来说,其优势在于无形资产和科研成果,但这些无形资产如何抵押贷款,又或者是否有其他的路径可以绕开这一难点,一直是业内待破的难题。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创新企业融资帮扶路径,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引导和提供更多政策,重点从企业增信、信息透明和产权基金引入等方面着手“搭桥”。
“我到江苏观察时注意到,政府对当地的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支持力度很大,包括经营场地、融资便利,协助发债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育出很多大项目。”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何晓军表示。他建议,可研究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创新企业融资的专责服务机构,充当政企桥梁,同时搭建融资对话沟通平台。
“我们现在都希望银行或金融机构,能创新推出类似经营类产权贷款的融资方式,特别对于一些本身具备良好的运营网络,发展前景可观的高新科技类企业。就像我们,目前已经取得一些物业的网络解决方案经营权,但却无法利用网络产权来取得融资。”韩义表示。
还有企业和银行共同提议,可以通过企业抱团,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弥补创新企业抵押不足、风险过高的问题,提高企业贷款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可组织有意愿的成员企业出资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有条件还可成立融资担保机构,代表成员企业向银行贷款,向政府申请财政补贴,甚至可以投资即将上市的‘成员企业’等。同时可通过市场化运营,使机制能持续发展。”广州赛莱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佳说。
专家指出,在增加企业征信问题上,政府可以建立“亿元级”、“千万级”类似的企业库,引导优秀的企业抱团取暖,同时引入第三方融资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给银行提供分类分级授信的依据,为企业融资增信。
此外,推动企业内部“抱团”成长也很关键,通过开展产业链和产学研对接,加强与行业协会互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甚至可以探索成立业内小微商业合作社,引导金融机构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基础上向优质企业提供个性化贷款。
-互动区
昨日,本报推出的深度调查稿《如何打通政企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刊发后,在网络上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网友@龙头_3781: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好好反思!
网友@幽壹:何止企业,许多扶持农业或农民的政策或补贴,农民也根本不知情啊。
网友@萃光撷华-胡灿林:很正常,首先政策宣传不到位,然后企业不愿主动了解相关政策甚至心底抗拒,即使政府主动告知还被以为是讹人的。我想企业应该设置一个对口人专门负责政府相关的扶持项目。
网友@贝贝不想背单词:政府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放下身段”来,让好的政策真正为人民着想。
网友@墩墩他老爸:执行力,人浮于事。
网友@ID张筱冬:怨着谁了,谁让你们在商言商,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走向,温州人就是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民营企业群体才发展壮大的。
网友@浅草浩歌:这一种常态了……落不到实处。
网友@YUBOOOO:我觉得政府也应该与时俱进啦,现在网络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政府部门也要善于创新服务手段,特别是要运用好信息革命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比如微博、微信这些,建好政策传送的“信息高速公路”。
对于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读者有任何意见建议,可登陆南方报网http://www.nfdaily.cn/或@南方日报官方微博留言。我们将摘选部分网友的精彩意见刊登,欢迎读者、网友互动。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吴哲杨续实习生傅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