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产经频道>> 企业频道 >> 新闻资讯 >>正文

纺企寻找替代品新材料“脱困”转型

www.ijjnews.com来源:晋江新闻网2013-07-30 08:38我来说两句
  
7月底,最后一轮国家储备棉竞拍就要结束,8月份开始将进入棉花收获季节。又到一年收储季节,国内的涉棉政策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国内外棉花价差给纺织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核心提示

  7月底,最后一轮国家储备棉竞拍就要结束,8月份开始将进入棉花收获季节。又到一年收储季节,国内的涉棉政策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在国家收储政策实施数年之后,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趋势扩大,原材料的高价差问题让下游企业叫苦不迭。纺织企业要求用直接补贴棉农政策代替现行收抛储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价差最高6000元/吨

  纺织企业不堪高成本

  一件50元的棉T恤,在越南生产,仅棉花和劳动力的成本,就可以下降10元~15元。在这种背景下,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筹划将工厂迁往东南亚。其中,不乏本土纺织企业。

  追逐“东南亚制造”的背后,包括国内外棉价倒挂的现实。

  政策显示,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并以每吨1.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310多万吨棉花,约占当年棉花实际产量720万吨的43.5%。此后,我国棉价围绕临时收储价上下波动。2013年9月~2014年3月,国家仍将按照每吨2.04万元的价格进行敞开收储。

  而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及丰产预期影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却呈持续下跌走势,与国内棉花的价差进一步拉大,曾一度达到每吨逾6000元,如今差价仍在3500元至4000元之间。

  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的60%~70%。国内棉价高企严重影响了棉纺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产品卖出去都只是保本底价。很多时候收益只够支付工人工资,但我们已经很庆幸没亏钱。省内许多棉纺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的状况。”晋江联纺织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原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今年以来,多数棉纺企业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联纺织造相隔不远的另一家棉纺织企业,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因为原材料价差,我们不断进行技改,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机台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产品竞争力。但价差一直存在,还越来越大,企业再怎样技改,也没法消化这么高的成本。”

  上述两家企业因为有着多年市场运营经验,至少能保证一定订单量,情况还算较为乐观。据悉,福建其他地区的不少小型纺织企业已经因为订单转移而处于半停产状态。

  “差价使棉纺企业的亏损额增加。价差在1000元-1500元/吨的时候,企业还可以消化。到了1500元/吨以上消化能力就会减弱,加上其他成本,压力便会增加。到了2500元/吨,基本上就只能保本。过了2500元/吨,部分企业能通过技改来应对,而小型企业就开始出现亏损。拉到4000元/吨,任何技改和人才储备都显得苍白无力。”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曾向记者分析。

  进口配额难拿企业转型“炒”棉纱

  4000元的价差,意味着什么?

  有企业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产1吨棉纱,至少需要1.15吨棉花,按国内目前19200元/吨左右的棉价,原材料成本是2.2万元,人工、能源、运输和财务成本比过去上涨了15%,加上机物料耗损,生产1吨纱的成本不低于2.9万元。而如果是进口棉花,1吨纱算下来的成本约为2.4万。

  “面对价差,没有棉花进口配额的企业,买不到进口棉就只能用高价国内棉。而大多数中小棉纺企业都没有进口配额,我们从原料成本上就大大丧失了竞争力。”上述企业人士表示,在目前国内外市场棉价倒挂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纺织企业受价差影响的程度不同,有配额的企业面临的成本端压力要明显轻于没有进口配额的企业。

  记者了解到,中国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每年由国家直接下发具体配额指标给企业。进口棉配额是免费发放给企业的,每个企业获得分配的数量同企业规模和每年的棉花进口数量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在本土纺织业内人士看来,对中小型纺织企业而言,进口配额如同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得。“配额审批门槛高。89.4万吨、1%关税的一般贸易进口棉花配额,主要分配给央企或国企外贸流通企业;约300万~400万吨滑准税率进口棉花配额,70%分配给央企、国企,30%分配给其他企业。民营、三资用棉工业企业拿不到配额,只好以40%高额关税进口棉花或以3500元~5000元/吨的价格向国企购买进口棉花配额指标。”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秘书长、福建宏远集团副总裁陈苍松透露,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进口棉配额是不允许买卖的,但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进口棉配额仍存在一个无形的市场,并滋生了价格竞争等问题。

  而除了配额倒卖外,棉价倒挂还带来了更深的危机。由于棉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不少企业干脆选择直接从印度、巴基斯坦大量进口棉纱。因为人力、原料成本低廉,进口棉纱的价格甚至比国内棉花价格还便宜。为了生存,一部分棉纺企业甚至把进口棉纱再转手卖给下游纺织面料企业或服装企业。

  “生产棉纱不如卖棉纱,这部分企业的无奈之举也存在投机的嫌疑,导致市场更加紊乱。”在棉纺企业从业的一位职业经理人坦言,其所在公司这两年来就增加了进口棉纱的业务,一方面自供,一方面进入市场贸易。

  “这是个难解的结。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内,多位行业协会人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期待试点

  “直补”政策

  化解成本劫

  “棉花劫”困住了纺织行业,如何解锁前行成为相关部门及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市场消息称,自6月中旬以来,国家发改委召集相关涉棉部门研究棉花收储政策调整。与会代表和专家建议对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调整,在制订收储价格时要参照国际市场棉价,合理确定收储的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进行收储和抛储,发挥平抑市场棉花价格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建议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对棉农进行直补。纺织企业要求用棉花直补代替现行收抛储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基地商会成员,曾通过多种方式反映现有收储政策给纺织企业带来的致命影响。并试图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向上级建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棉花种植直补政策等。”陈苍松表示。

  陈苍松建议,可根据美国等实施棉花直补政策的经验做法,考虑用量补直接补贴棉农;同时,从棉种质量监控、成本控制技术等方面扶持农民。同时取消进口棉花配额制与40%高关税,并对进口棉纱统筹考虑权衡各方利益实行有效管理。“但棉花直补只能解决一部分用棉问题,且具体政策实施还需要一段调整期。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最大限度摒弃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棉价,让市场供需调节棉价,让纺织企业按常年需求自由选择与配置国内外棉花资源。”

  一方面期待政策调整,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也积极进行长远规划。

  百凯纺织、信诚、联纺织造等多家企业仍然继续进行技改,调整产品结构,包括优化原料结构、提高化学纤维和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应用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和研发能力等多个方面。“大环境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企业只有不断转型升级,从技术手段、设备更新及相关棉替代品新材料方面下工夫,才有可能真正引导企业走出困境。”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纺织
责任编辑:王华峰 王华峰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