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产经频道>> 企业频道 >> 风云晋商 >>正文

施子清:想建一片书法碑林

www.ijjnews.com来源:晋江新闻网2012-06-12 16:22我来说两句
  


晋江新闻网612日讯

人物名片:施子清,1939年出生于晋江龙湖南庄村,1957年移居香港,获文学学士及中医学院全科毕业文凭。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香港太平绅士、香港晋江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翻开香港晋江同乡会通讯录的第二页,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的会训跃入眼帘,而写这两句会训的人正是香港晋江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施子清。

  5月中旬,香港晋江同乡会访问团一行30人回乡访问,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精神矍铄、平易近人的长者。有人说他是一名企业家,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学者。的确,他家财万贯,又满腹经纶,可以说是香港企业家中屈指可数精通诗词书法的儒商巨贾。

  一场大病 错失读书机会

  1939年,施子清出生于龙湖一个华侨家庭,但直到懂事后,他才明白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意思。

  我大伯、父亲、叔叔都在菲律宾,我出生后就没见过父亲,直到他从菲律宾回来,我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在施子清的童年记忆中,母亲是一个裹脚的女子,她出门做生意,他就捏着母亲的衣角跟着走,奶奶经常坐在凳子上,他则坐在旁边的桌子上吃地瓜叶,虽然不懂得那是好吃还是不好吃,但奶奶对他的疼爱,让他一辈子难忘。

  那时候,我就看到奶奶一直在流眼泪,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没过多久,我奶奶的眼睛就看不见了,每天早上母亲就用茶叶帮奶奶洗眼睛。直到后来南洋交通恢复的时候,奶奶的眼睛就好了。施子清回忆说,他当时对这个家庭有一种伤感,总想着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后来,施子清的父亲因为肺炎一直无法治愈,辞世而去。他母亲一人拉扯着他和妹妹,但一场大病后,他错失了读书的机会

  我在石光中学读书的时候,其实才读了两年,因为其中我染上了风寒病。我记得是一个暑假的下午,我去村里的大球场打篮球,那时候去打球还好端端的,也没感觉哪里不舒服。可是到了凌晨时分,就开始发烧、流鼻血。那时候,家里为施子清请了中医、西医,却一直没好,结果他在床铺上躺了74天以后,再也没去读书了,只是后来村里的学校有需要,他去做了一年多的助教。

  孜孜不倦

  用不同专业充实自己

  1957年,施子清收到三叔从菲律宾寄来的一封信,信里希望他可以到香港和三叔会面,然后再由香港转道菲律宾接手生意。带着会亲戚的想法到了香港,三叔为他留下300元的港币在他的堂亲那儿。施子清便拿着这些钱,去买了60元的衣服,剩下的钱则交到他三婶手里。

  因为深知自己不能靠着亲戚给的钱过日子,抵达香港一个星期之后,施子清就在那儿找到了工作,这也让他从此定居香港。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有一个叫中华同育会的小学还缺一个老师,看要不要去应聘一下。到香港的第9天,施子清就到那所学校去教书,晚上就将学校的桌子拼一拼,席子、被子一放,就当做床铺了。

  当时的工资是每个月90元,这让施子清感到很大圆,除了自己日常的生活费用外,他拿出50元去当时的联合书院读中文系。

  到了香港之后,那才真的是大开眼界,这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可是风气为何如此之好,而且香港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施子清说,虽然自己年龄比较大了,但觉得还是可以追上。就这样,他一边教书一边学习,最后还拿到了文学学士。之后,施子清辞去教书的工作,自己办了一所叫集美侨校的小学。

  尽管前后有9年的时间在办教育,但是施子清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利用晚上的时间到菁华中医学院读了四年的中医。1959年,也就是施子清到香港的第三个年头,他甚至还编导了一部叫做《钗头凤》的戏剧,为旅港福建商会筹款。

  为何他还会编导戏剧呢?

  我们当时在商会里面,经常有很多乡亲在国庆、春节、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编排一些节目来庆祝。施子清说,在商会里面,一些对戏剧很感兴趣的晋江人相互认识了以后,就相约着演一个新节目,所以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这样不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还能为商会筹得一些款项。

  而他对于戏剧的爱好则是从在内地的时候就开始了。你知道那时候暑假没什么事情,中学生聚在一起就是排戏剧,搞农村文艺活动。施子清说,他从小就喜欢戏剧文化,以至于天天晚上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

  与太太在香港认识

  捐资创办吴淑敏幼稚园

  1999年,施子清以太太吴淑敏的名字捐资创办了幼稚园。问及是否有什么浪漫故事时,他露出了害羞的笑容说:其实也没什么浪漫故事啦。

  施子清是在香港补习英文的时候认识现在的太太,后来他创办学校,吴淑敏也去帮他的忙。二人成家后,吴淑敏可谓是相夫教子,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施子清的事业。

  我上有101岁的老母亲,还有10个孙子,都是她一个人在照顾,我有今天这个家庭,全部是太太的功劳,她可以说占到这个家庭的75%不过,施子清却坦言自己对太太很一般,所以才会用太太的名字去捐资创办幼稚园。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施子清的二儿子对他说:老爸,你的故乡在晋江,你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我们都很支持,但是我们在香港出生、成长,是不是也要捐一点给香港的社会。一听儿子这么说,施子清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告诉儿子说:你们能这么想是最好不过了,我就怕你们不肯呢!

  不仅如此,施子清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非常支持,凡是家乡有什么事情找我,没有什么不行的,大钱也好,小钱也好,我都会表态的。

  事业有成

  却不忘文化建设

  1967年,施子清从一名教书先生转变为企业家,在经历各种艰辛后,他在经商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但我们看到,不管事业上再忙,他对文化还是一如既往地执着,先后出书《子清墨趣》《后赤壁赋》《雪香集》和《子清刍议》等。

  一个事业没有文化建设的支持,也是无法发展,所以我一向主张,不管一个企业,还是一家工厂,要是没有文化的氛围,都是无法存在的。时至今日,他每天都会保证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自习,要么写文章,要么读书,甚至在飞机上、路上,他都会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谈及今后的梦想,施子清说,除了1987年他在晋江创办的施子清家族教育基金会急需有人可以起来接手,继续发挥基金会的作用外,他希望在泉州或者晋江能够加大文化建设。

  咱们可以建设一个文化景点,来提高我们的品位,或者将过去历史上存在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废弃的,给它重建一下。施子清说,如果有个合适的地方,他想建一片书法碑林,或者在内地、在香港创办一个文化馆之类的,里面可以有自己的收藏、字画、瓷器等,我曾经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不喜欢这些,也不打算继承,那我就把这些捐献给国家。

 

记者 阙杨娜 郑翔

[编辑:朱婧]

 

 

 

标签:施子清|一片书法|碑林
责任编辑:管理员 管理员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