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12月14日讯(记者 庄娜芬) 前不久,晋江某纺织企业(以下简称J公司)新厂投产,头批200多名一线员工进厂。
接近年关扩大产能,最难的莫过于用工问题了,但J公司显然早有准备。早在几个月前,该公司就频频与全国的多家职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一批批职校生陆续加入J公司,上岗培训。“新厂投产后,直接将这些职校生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调往新厂,担任新生产线的班组长,管理公司新招进来的农民工。”J公司人力资源江经理表示,这样新厂的管理和生产就都有保障了。
职校生刚入厂没多久就当管理?技术过硬吗?管理能力足够吗?农民工会服吗?对于J公司的做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颇为“冒险”,但江经理显然有自己的考虑。
让职校生一进厂就“当官”
江经理介绍,J公司近几年来合作的职校数量在同行中算是很高了,虽然与校方合作颇为愉快,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困扰:职校生的稳定率太低了。“一般来一批学生,一年后能留下50%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如今,新厂投产亟须用人,正好给了留住这些职校生一个很好的机会。江经理分析,现在的职校生都是80后、90后,留不住的主要原因就是嫌一线生产太苦太累,认为整天机械操作很没有成就感,没有耐心。“但这个群体也有不少优点,思想很活跃,由他们来担任班组长等基层管理,借助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可以为一线生产注入很多新的理念。同时,这个群体有学识,做事情会懂得讲究方式方法,管理不会简单粗暴,能够帮助留住一线员工。”
至于技术方面,江经理认为,因为具备理论知识,再加上前期已经在老厂进行了几个月的培训,都能融会贯通很快上手。“现在,让他们一到企业没多久就‘当官’,一来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让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青春都耗费在机械化的操作中;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新厂缺人手缺管理的问题。”
至于农民工是否会不服“年轻班组长”的管理,江经理介绍,由于新厂的一线员工都是新招进来的,还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目前“年轻班组长”与一线农民工相处还算融洽,还没出现农民工不服年轻班组长管理的现象。
“而且,因为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辅以优厚的薪酬待遇,今年来招收的这几批职校生,流失率明显比之前的低了很多。”江经理表示。
业内人士:“治标不治本”
职校生不容易留住的问题,很多企业的HR也深有同感,原因与江经理分析的差不多。但对于J公司所采取的做法,不少HR还是表示风险颇大。
“如果‘新官们’能够与新招的农民工一直这么融洽地相处下去,J公司的做法自然不失为一种企业、学校、社会、学生个人多赢的模式。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和谐’要持续下去,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佑淞表示。
他认为,首先,企业的产品应该不能太复杂、或者作业流程比较细分而且清晰,对作业人员的经验依赖较小。否则,“新官们”自己对产品、产品线、产品技术都一抹黑,那也没法如预期;其次,要么“新官”上岗前培训时间有较充裕的长度,要么企业文化(如行为规范、价值观、组织作风与行事习惯等)较规范,比较容易植入“新官们”的头脑,否则,也会使他们自顾不暇,难以教导下属,使整个新团队会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阵痛期;再则,企业有较强的人才速成能力,尤其是观念与文化的移植能力。“即使满足前三个条件,我个人认为,比较稳健的做法还是‘掺沙子’,即要有一定比例的‘老臣’加入‘新官’团队,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模式会比较好。”
“新厂推行‘新官’制度,相较老厂会容易一些,但个人认为采用这种方式留人,治标不治本,无法长久,毕竟管理的岗位始终有限。”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行政中心总监詹伟峰认为,J公司应该构建长远的(至少1-3年)人才梯度规划,明确自身的目标、需求和计划,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式、目标和计划,同时构建储备人才计划,对储备人才实行不同的政策,包括薪资福利、绩效管理、晋升管理机制等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起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
□他山之石
晋江另有一家纺织企业(S公司),今年7月份也是有新厂投产,很凑巧的是,该公司当时也从老厂抽调了一批职校生到新厂任职。所不同的是,这批职校生所担任的职务,以及S公司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与J公司颇为不同。
S公司行政副总刘总介绍,S公司每年也会从全国各地招进不少职校生,与J公司江经理的观点相同,刘总同样认为职校生吃不了苦,待不住一线,但却颇有想法,而且具备理论基础,经常会有创新之举。
为此,S公司内部有一个“技术员”的岗位,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如何保持产品质量稳定,查看生产设备是否异常,了解各个生产岗位是否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操作等,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其晋升通道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让职校生当管理,很多资历较老的农民工很容易不服气,而且现在的80后90后往往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也不适合当管理。但让他们当技术员却很合适,这个岗位相当于生产车间的‘纪委’,随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足,在凭借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刘副总介绍,S公司新厂投建后,这批职校生技术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及时“纠偏”和积极探索,让新厂的生产能够很顺利地进行。
[编辑: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