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银行亟需融入互联网金融
□新平
人民银行近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条码(二维码)支付等有关业务。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呈如火如荼之势。
互联网金融给各方带来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便利和福利,且对于打破金融价格垄断以及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都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它带来的是对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定位的重新思考。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它带来的是一种撼动和挑战。以余额宝为例,仅仅经过9个月时间,其资产、客户数量就已达到我国中等规模银行水平。显而易见,尽管传统银行霸主地位仍在,但要在互联网时代延续过去的繁荣,恐怕很难唾手可得,必须在知己知彼基础上进行变革。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实质内容上有着巨大差别。其中,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三类业务:一是借助大量客户端的理财投资服务(如余额宝),二是小额贷款或贷款撮合(如阿里小贷、P2P),另外还有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与此相对应,金融互联网主要是指传统银行将过去已有的业务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如网上银行),但对三类互联网金融业务却鲜有涉及。
正是因为这些差别的存在,传统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至少遇到三大困惑:首先,物理网点不但不会给传统银行带来竞争优势,反而可能增加营运成本。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初,受制于经营网点数量不足,国内外资银行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也正是因为尝到这样的甜头,才使中资银行得到“跑马圈地”的启发,以致传统银行跨区域发展成为潮流。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更多借助智能手机终端,很容易就形成成本低廉的营销网络。以工商银行为例,其4亿的客户数量是通过几十年不懈积累完成的,而与此相对比,仅仅经过一两年时间,微信用户数量就已突破6亿。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尽快对过去物理网点多多益善的思维定式深入反思,同时在虚拟网点铺设上加强战略研究和布局,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竞争空前白热化时代,陷入成本入不敷出的困境。
其次,传统银行的人才技术优势可能在短期内荡然无存。目前很多银行业人士还认为自己拥有多年积累的风控经验,掌握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秘笈,互联网金融草根可能不堪一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只要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提供诱人的薪酬待遇,传统银行根本不掌握令自己百战百胜的独享技术。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客户数量爆炸式成长,大数据技术开始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帮助新生的互联网金融有效控制风险,甚至像微型企业贷款这种让传统银行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最后,传统银行发展受到现有制度的极大约束。长期以来,监管层反复提示传统银行高度警惕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存在的风险,要求筑牢与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但这些指令也是“双刃剑”,在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导致传统银行只能画地为牢发展“金融互联网”,从而与“互联网金融”渐行渐远。与此相反,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而不断侵蚀传统银行业务领域。
然而,传统银行也有令互联网金融足以生畏的比较优势,这就是资本的力量。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资本数量上仍难以与传统银行相提并论。因此,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发展金融互联网,而是凭借自身资金实力,模仿或者参股、兼并互联网金融企业,走“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双轨发展道路。
当前,传统银行通往“双轨发展”的道路并不通畅。从允许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平竞争以及让传统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监管层理应放弃传统银行要与民间(互联网)金融建立“防火墙”的观点。与之相反的是,对于已经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应当允许传统银行以最快速度进行植入;而对于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监管层也应鼓励传统银行大胆尝试,争取突破,积极为自己赢得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