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教育频道>> 教育前言 >>正文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跨学科教学兴起 什么是STEM教育

www.ijjnews.com  2016-12-15 15:58  来源:北京日报
  

  中关村三小的语文老师孙敬斌中规中矩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去年开始,他的课堂发生了一次革命: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起上。

  “这源于一个大胆的想法,四年级语文有《潮水》这篇课文,科学课里有水溶解的课,品德课里有节约水的内容,这些都是讲‘水’,为什么不让它们流到一起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孙敬斌就开始跟其他学科的老师一起梳理内容融合的点,然后进行课堂设计。

  课改革命催生交叉学科

  这种混搭的“拆墙”教学,源自于美国的STEM教育。STEM包括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四个首字母综合起来就是STEM。

  早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就发表过《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这被认为是美国STEM教育集成战略的里程碑,指导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后数十年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由此催生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STEM。

  2008年至2013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6位获奖者中,有一半是STEM教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两个教育目标,重点就是“培养新一代的STEM人才”,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去年,美国《STEM教育法(2015年)》正式生效。该法要求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奖学金项目中,增加对数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及研究支持,并加强对社会机构开展STEM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如何加强校外STEM教学。

  在美国教育专家看来,STEM教育,首先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其次是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项目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再次是凌驾于学科之上的学生未来职业和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STEM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合作、创新、分享,以及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像工程师一样做产品。

  在美国马诺新技术高中的课堂里,你会看到几个学生在讲台上展示一出二战期间如何处置越狱逃犯的话剧:把逃犯交给德国人,德国人会杀死他;把逃犯交给一个能救他一命的医疗机构,会消耗本已短缺的当地资源……把一节看似枯燥的历史课上成妙趣横生的话剧课,这样的点子,来自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世界史老师思想上的“奇妙姻缘”。他们想通过盛行一时的反乌托邦小说《饥饿游戏》来讨论道德困境问题,决定进行为期3周的协作教学,在这组项目学习中,他们不仅带领学生探讨了极权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这部流行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问题,而这场话剧则是他们项目的展示环节。

  现象教学促学科“拆墙”

  在这场“拆墙”教学改革中,最激进、最彻底的是芬兰。

  今年8月,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芬兰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进行依托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使信息科技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学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所谓“现象教学”,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这些主题可以是“欧盟”“社区和环境变化”“芬兰100年独立发展史”等。基于“欧盟”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跨学科的知识。

  这与传统的分科教学,截然不同。

  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余胜泉指出,“目前中小学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是分科教学模式,即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负责教授各自科目,很少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而,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他们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思考。STEM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用‘整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

  说起来容易,但是分门别类的课程如何“拆墙”呢?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赫希巴奇提出两种最基本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对于这两种模式,赫希巴奇举了两种课堂的例子:在一种课堂里,上物理课可能需要学生预先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和物理教师要通过沟通,让这两次课的时间节点相近且数学课的教学排在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相关课程模式,它将各科目仍保留为独立学科,但各科目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彼此间的联系。相关课程模式与学校目前的课程模式很相近,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课程安排进行详细、周密的协调和计划,前文所述的语文课上讲科学就是这种模式。

  广域课程模式则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将所有学科内容整合到新的学习领域。STEM教育的广域课程模式不再把物理、化学甚至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而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课程模式。

  我国跨学科教育正起步

  从去年开始,STEM教育已出现在我国的文件和规划中。

  2015年9月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建议学校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实际上,像STEM和“现象教学”这样的跨学科尝试,在中国的一些中小学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2014年以来,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简称STEM+研究中心),从徐汇区的7所小学开始课堂实践,到现在的10个区、96所学校的普及,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STEM+研究中心也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现已有600余名教师。

  在中关村三小,类似的项目学习已经开展了三年,其中的亮点是,他们为了实现课程的互融互通,进行了课程的空间结构调整。该校的合作教学课是“让滑翔机飞起来”,就是由学生们熟悉的语文老师朱一文和来自芬兰的全科老师共同教学的。

  在观摩过这堂课后,北师大教授孙明明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而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成了一个支持者。这对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挑战,项目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跨学科的素养。未来,“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将不再是一句调侃,而是变成了现实。

  在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看来,世界学校的发展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1.0是农业学校,2.0是工业学校,3.0才是现代化的学校。”刘可钦解释,1.0是读书识字的扫盲阶段;2.0工业学校把儿童分为班级和年级,按班级和学科授课;而3.0学校,则是生态学校,将会实施班组群、校中校的设置,在这里,知识和技能只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这种学习必须打造新的空间,给孩子提供交流的可能。

  沿着这种思路,中关村三小在空间设计上进行了调整,四栋教学楼,每栋都是一个校中校,集合了语数英教师,作为独立管理单位,校中校由一个个班组群组成,这是师生生活的基地,由三间传统教室打通而来,三个年级组成一个小型单元。作为一种新型生态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和孩子共同生活,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研究孩子的发展,以此实现大孩子、小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发展。在教学上,班组群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或全科模式。不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保持了分科学科的深度和系统性,老师之间也可以分学科协同工作,设计跨学科的活动。

  要实现科学教育,就应该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创设两种课程,一是学科教育,二是跨学科教育,也就是综合性课程。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所谓学科教育,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教育关注的是学生面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通过社会生活结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让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标签:STEM教育
责任编辑:蒋妮蒋妮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