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突围“更难就业季” 合伙创业意向增多
距离2014年大学生正式毕业离校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27万名应届生就业之路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记者多地调研发现,在传说中的“更难就业季”中,应届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稳定,就业压力甚至低于往届。此外,在优惠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创业正成为应届生“新宠”。
形势:整体向好 压力降低
“今年还可以吧,我们班20多个找工作的,除了几个考公务员的还没定,现在就剩两三个人还没签约,而且他们不是找不到,是眼界太高。”已经和一家外企签约的南京大学2014年应届毕业生缪彤(化名)告诉记者。
这仅是今年应届生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从咨询机构的调研结果看,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可以消化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且在毕业半年后还会略有上升。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12届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
这一数据与官方统计相差无几。据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自治区在11所本科院校中,2013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7.36%,其中石河子大学达到92.68%、塔里木大学达到91.33%。
2014年应届毕业生数量逾700万,在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下,相对于2013年的“最难就业季”,这一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公众普遍对毕业生就业前景感到担忧。不过,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整体向好趋势明显。
“大家不必过度渲染其‘困难’程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事实上,在我国三个主要就业群体‘40、50再就业’、‘农民工’以及‘毕业大学生’中,大学生是最强势的。”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也认为,大学生就业总体还是乐观的“首先,适龄人口已从原来的2300万、2400万下降到1600万,而且从2005年开始,每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是大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其次,进入大学深造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就业优势的;目前的就业质量还是不错的。”胡瑞文说。
分化:不同院校薪酬差距仍大
尽管就业形势稳定,但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在就业方向和薪酬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对于毕业于“211”院校的缪彤来说,薪酬基本上能满足期望值。“签约的月薪是6000元,不包括奖金,其实对我来说,我更看重在这家企业的锻炼机会,有了真本事,月薪以后肯定会有提升。”他透露说,6000元在自己同学中基本上属于“起步价”,“除非是去考公务员,去企业的话至少得这个数才会签。”
而对于另外一些大学生来说,“能找到工作就行”是最符合实际的想法。南京一所二本院校毕业生刘鑫鑫告诉记者,他和南京一家文创企业签了约,“刚进去每个月2000多块钱,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说实话和我的心理预期有差距,但只能先干着再说了,马上毕业了,总不能毕业了还全靠家里。”
南京某高校学生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每年都差不多,好学校的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差一点的学校就比较难了“这是常态,但现在很多孩子眼高手低,定位不准,就容易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不过,对所有应届生而言,未来薪酬上涨都是可期待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连续增长,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收入翻番。虽然大学毕业生起薪涨幅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同期涨幅,但大学毕业生工作3年后的薪资与起薪相比上涨114%。
适应:人才管理模式渐变
而对于企业而言,近几年“90后”毕业生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倒逼他们在人力资源培养和管理模式上作出改变。
记者了解到,应届生的求职方式和手段正日趋多元化。目前的应届生求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招聘网站、校园宣讲会、招聘会“三大件”,微博招聘、社交网站招聘和手机招聘等逐渐兴起。
比如,中智“外企进名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除了在现场向求职者介绍岗位、接受简历,不少企业和机构还在微博全程同步展开招聘,校园招聘的线上线下结合趋势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因素。
不过,整体来看,对于“90后”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企业仍欠缺了解,未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仍然沿用对于“70后”、“80后”传统的集体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管理。
一位企业人士表示,“80后”的父母大多为6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被他们教育出来的“80后”人才,大多继承通过自己奋斗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而作为“90后”父母的7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企业传统的“高薪留人”、“高压管理”思路遭到新生代职场人反感和抵抗,出现频繁的跳槽和裸辞的现象,也让企业大为头疼。
趋势:创业意向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届执著于追求“铁饭碗”不同,“9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发生较大转变,创业正成为他们的就业新选择。
毕业于浙江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90后”迪力如今自己当上了餐饮店的个体户老板。“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干脆自己做点什么。”虽然目前餐饮店生意还不错,但迪力还想再开一家售卖干果的淘宝店,“一方面是自己学计算机,也算学以致用。另外还是想尝试多一点的可能性。”
兰州大学的口腔医学专业大四学生乌斯满江正准备与几位同学合伙,借助新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举措,成立一家小型牙模制作公司,解决家乡喀什地区制作牙模需从内地定制的问题。“以前,人们总是喜欢从劳动强度、工作性质、体面程度、稳定性来评判什么是‘好’的职业。但事实上,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90后’能把工作干好,在劳动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说。
对此,很多应届生都有着十分直观的感受。“就业观念方面,可能最大的变化就是有创业念头的人变多了。”刘鑫鑫说“工作不好找,我有些同学都动了创业的念头,毕竟政府也出了很多政策扶持,如果项目可以的话,应该比在小公司强多了,而且比较有成就感。”
这一趋势在数据上也得到了证实。《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高0.3个百分点。近3年的趋势显示,本科毕业生创业略有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其中八成创业大学生资金靠自筹。
“我们的调查显示,就业困难并不是创业的最重要原因。”麦可思总裁王伯庆表示,“创业理想是这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
对于应届生的创业需求,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了鼓励刺激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江苏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54.1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江苏省政府办公厅6月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江苏将开展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2014年至2017年,在全省引领不少于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其中今年不少于1万人。此外,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的额度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补助。
近年来,湖北省多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留鄂创业。从2013年起,武汉陆续打造“青桐计划”、“青桐汇”等大学生创业平台,市人社局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去年武汉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467个,参与创业大学生近万人。(记者李唐宁 阿依努尔 巍巍 周蕊 徐海波)
- 校园贷进入监管密集期 大学生亟待摆脱变味校园贷
- 全国研究生考试12月举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复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办: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开题会在成功中心小学举行
- 东石镇人大领导到东石中学关心台风受灾情况
- 陈埭镇庄垂生镇长到紫峰中学现场办公
- 灵源教育办:街道领导莅校指导灾后重建及视察在建工程进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