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汽车频道>> 试驾评测 >>正文

美国汽车史对中国的五个启示

www.ijjnews.com来源:腾讯财经2014-07-16 11:45我来说两句

  本文作者彭波,系思略特(原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

  前《华尔街日报》底特律分部总编辑Paul Ingrassia曾因报道通用汽车的管理危机获得了199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他2011年出版的图书“Crash Course: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s Road to Bankruptcy and Bailout-and Beyond”回顾了美国汽车产业至2010年的百年历史。虽然三年过去了,但现在重读这本书特别有意义,因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了一个充满疑惑的十字路口:内燃机技术向左,电动车向右;国际品牌向左,自主品牌向右。SUV向左,小型车向右。此时回顾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下面五个启示值得我们探讨。

  启示一,从消费者的需求发展来看,总体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个性化的过程。

  T型车一统天下到被通用的差异化超越,这是消费者不断追求个性化的体现;美国汽车历史上扬名立万的车型,金牛座、野马、300C等都是突破时代审美,个性实足。美国到上世纪60年代完成了女性车主平分市场、家庭基本配置两辆车的进程,这进一步使消费者群体多样化。这和中国现阶段非常相似,中国的女性消费者超过40%,家庭两辆车比例也开始逐步加大。因此,如果品牌的定位中男性因素太强,很可能是销量不振的原因;同样,如果还相信千篇一律的造型能赢得未来整个世界的品牌,非常可能会栽跟斗。

  启示二,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多品牌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如何控制其中的度,就需要具有战略眼光。这需要综合考虑企业产品研发支撑能力、资金支撑能力、渠道支撑能力,以及与现有品牌的差异化是否足够等因素。通用、福特都经历了多品牌的痛苦历史,比如福特1957年曾推出“埃德塞尔”品牌,两年后便放弃了;通用汽车也创立过“土星”等八大品牌,现在也重新调整为四大品牌。中国的车企同样也有这样的冲动,奇瑞、吉利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增加品牌后遇到困难进而消减品牌的过程。

  启示三,把握产品趋势是汽车企业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高企,推动日本品牌进入美国,美国的三大车企则因忽视小型车的开发而困难重重;而90年代SUV的兴起,日本品牌错过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就是在那时,日产、马自达、三菱等纷纷被收购。今天的中国市场,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是非常清晰,比如消费者的审美将如何发展?什么样的造型才有前瞻性?SUV市场还能持续增长多久?电动车市场何时能启动?等等。

  能在中国市场赢得未来的车企,一定是把握好了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好了产品的投放节奏。这一点上,中国品牌或许有一些优势,因为他们可以为中国而造,而合资公司则是全球研发,针对的是全球市场的需求。因此,一个好的合资公司的CEO一定会从合资伙伴的产品线中挑好产品,并能积极把中国因素植入产品研发中;一个好的自主品牌的CEO,一定对产品有着独特的嗅觉。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克莱斯勒|消费者|汽车产业
责任编辑:杜思思杜思思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