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车企脱困更应该从管理层下刀。
哈飞汽车主打微车,这几年,微车市场可以说火的一塌糊涂,我们能够看到来自多个品牌的微车车型,在这些方面,作为原本具有优势的汽车制造商,包括哈飞,也包括昌河在内,更应该反思的不是如何去甩掉员工的包袱,而是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争抢市场的蛋糕。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们应该很清楚这个道理,有人适合在行政上面有所作为,但是作为一个事业,我们国家有着太多的职业经理人,这些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走出困境,这些方面对于一家要裁掉自己三分之一员工的汽车制造商来讲,应该重点考虑。
当然,我们也明白,作为一家国家汽车制造商,管理层等同于属于国家企事业单位体系,本身来讲这种地位就是一种价值,很难能够通过外聘的方式去奉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到到底是“管理层私利”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妥协了。
更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不去招揽人才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当下很多汽车制造商正在扩展产能,这些意味着陷入困境的汽车制造商有着很多的机会,这些都是活路,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位置上,不去担当任何责任?
第三、兼并重组失败案例需要问责。
2009年,当年亏损4.7亿元的哈飞汽车并入中国长安,销量由2009年的22.05万辆下滑到2013年的2.14万辆。截至2012年底,哈飞汽车资产总额30.2亿元,净资产-46.1亿元。
无论是昌河汽车还是哈飞汽车,都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主导的一些兼并重组,在事情发生之初,以及到目前的境地,都没有进行实质的重组,至少从这些企业的理念上,我们也可以看到。
此前笔者谈到兼并重组重点要观察双方的互补性,对于很多政策引导性质的兼并重组,多数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是否应该去问责当年的当事人?至少能够让企业及其员工了解到企业发展到当下的困境,应该怪罪谁?这些可能无法挽回失去的东西,至少能够警示未来,避免太多的外行来主导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