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才豪
跨国汽车企业的本地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相对应的是汽车行业中跨国零部件企业也在相继全力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这一趋势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尽管与去年的北京车展相比零部件展馆面积不大,但在上海车展上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参展热情十分高涨。包括ZF、德尔福、博世、李尔、电装等众多零部件车企都全力展出相关产品。
与参展热情相比,跨国零部件企业的本地化是最大的一个亮点,其中多家零部件企业均纷纷表示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战略。
深入本地化
上海车展期间,著名的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ZF宣布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战略,其中包括加大本地化工厂生产,与北奔成立合资公司,并表示要在中国开始建立研发中心。
今年开始,采埃孚ZF除了将旗下重要的产品如乘用车9挡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版8挡自动变速器、轻量化底盘设计方案、无级可变阻尼控制减振器、关键的车辆系统、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外,还将参与到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建设中。在上海车展上,采埃孚ZF就与中国重汽集团签署一项为重汽提供Ecosplit系列手动变速器的协议。而这款变速器则已经实现由采埃孚的杭州生产基地生产。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运作,采埃孚在北京的乘用车车桥系统新工厂也将于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
与以往仅仅将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或者在中国市场建立本地化生产工厂相比,近年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深入本地的战略重点就是在中国市场建立本地化的研发中心。采埃孚ZF也不例外,在上海车展上,该公司就宣布,其在上海成立的研发中心将专为中国市场研发高科技产品,并由采埃孚ZF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生产。
采埃孚ZF并非唯一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刚刚宣布在中国市场进入到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巴斯夫也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为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提供汽车轻量化及零部件材料的解决方案。据了解,此前就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博世、德尔福、电装等零部件巨头早在几年前就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仅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就有数家零部件巨头宣布相继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并扎根于本地化市场。
中国市场所需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无疑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光从产品的销售上,中国汽车产业整车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是过去任何一个市场都没法想象的。“巨大的市场肯定会让很多跨国零部件企业从中获利。”
不光是眼前的利益,对跨国零部件企业来说,长远的巨大潜力更是巨大的诱惑。分析认为,我国汽车整车销售在2015年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如果按照全球发达国家的平均800台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水平计算,中国平均才达到100台左右的千人保有量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便是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的话,中国汽车市场未来连续翻番也不在话下,市场的潜力更不言而喻。
事实上,以上数字对零部件产业来说仅仅是中国的每年整车销售水平,这还不包括零部件的零售行业,特别是现在中国超过1亿台以上的整车保有量。
“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成为必然。”资深汽车产业分析师钟师表示,跨国零部件企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一方面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产业政策所需,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
分析认为,按照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外资汽车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必然要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随着政府对合资企业要建立合资自主品牌的要求,跨国汽车品牌同样需要相继建立本地化的研发。在这些因素下,汽车零部件的本地化也成为必然。特别是整车生产工厂的相继建立。以大众品牌为例,目前南北大众相继在中国各区域建立了不同的生产基地,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整车企业必然要求零部件企业在主机厂周围建立零部件供应集群,这样以便于更好地贴近主机厂实现及时在产工作,而对零部件企业来说,也相应减少了物流成本。
另外,汽车整车企业在本地化的生产和研发也进一步促进零部件企业相继要在中国市场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更改中国零部件产业格局
“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无疑会再次改变中国现有零部件企业的格局。”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
分析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薄弱,中国的零部件产业一直大而不强。随着中国对国际汽车品牌的合资引进,一些合资公司相继将符合自身体系的零部件企业也同时引进到中国市场。自这一时期开始,这种现状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原有中国零部件的产业格局。在此之前,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够涉足的范围已仅限于汽车小散件以及非核心的电子及整车外包塑料件等部位,而一些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几乎没有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涉足。
问其原因,前述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高端零部件领域里国内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上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则是自主品牌及合资汽车企业并不屑于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观念,即便是有个别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同等条件下,整车企业依然会采用跨国零部件企业产品。最终导致即使有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也陷入生存困境。
分析认为,随着跨国零部件企业的深入本地化,更多国外零部件企业将强大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带入到中国市场,将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再失更多的市场领地。
“冲击是必然的,肯定会加大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压力。”钟师认为,未来中国零部件产业的格局必然会受到影响。“跨国公司本土能力越强,对本土企业造成竞争的压力就会更大。”但钟师也认为,这种冲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会造成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淘汰,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成长。“不过相比之下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跨国零部件企业的深入本地化也会为中国市场提供培养本地人才的机会,而人才之间的流动也会加强本土零部件及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能力建设。”
本土、跨国车企角逐商用车市场 2013-05-13 | |
跨国车企上演最后的疯狂? 2013-04-10 |